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2023年10月8日下午,劳动经济学博士生论坛在求是楼347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共有四位博士生汇报了他们的最新工作论文。刘相波教授、罗楚亮教授、赵丽秋教授、邹先强讲师、林琳讲师、王雪凝讲师、雷子腾讲师、陈泽阳博士和在校博士生们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劳动经济系主任赵丽秋教授主持。
作为论坛主要发起人,学院副院长刘相波教授表示,通过论坛这种学术交流形式,促进年轻老师和在校博士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讨论的过程中迸发新的观点和挖掘合作契机。同时,通过在论坛上汇报研究也可以培养在校博士生的演讲能力,为未来走上职场做积极准备。
第一位论坛汇报人为2022级劳动经济学博士生刘璇,她汇报的题目为《劳动力市场集中度与招聘工资——来自国内某大型招聘平台的证据》。她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竞争,买方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量。劳动力市场集中会显著降低局部劳动力市场内的招聘工资,尤其是对本身工资较低的岗位,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具有最大劳动力市场份额的企业具有劳动力市场垄断势力,拥有更多的工资定价权,其招聘工资及福利待遇显著低于局部劳动力市场内的其他岗位。因此,政策上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反垄断机制、提高劳动者工资及关注低技能人群的权益保护。
第二位汇报人为2021级劳动经济学博士生张文杰,汇报的论文题目为《God Bless me: The Emerging Proprietary Classes and Religious Popularity in Post-reform China》。他观察到,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有产阶级数量(民营企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同期,中国的宗教场所和信教人群经历了快速增长。他从两个角度解释了这些发现,一是民营企业家从事风险较高的商业活动,可能需要从祈祷中寻求安全感;二是宗教活动提供了交流场所,有助于扩大社会网络。
第三位汇报人为2021级劳动经济学博士生罗永明,汇报的题目为《Special College Admission Policies and Education: Evidence and Mechanisms》。他对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进行了政策评估,发现这类专项计划使得受教育年限提高了约0.66年,同时使得接受本科教育的可能性提高了约7%。异质性分析表明,专项计划对农村学生和大学入学竞争更激烈的省份有更强的效应。此外,该计划提高了高中入学率、激励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更加努力,也刺激了覆盖区县增加公共教育支出。
最后,2020级劳动经济学博士生孙悦汇报了题为《高等教育选型婚配与子代教育表现——来自高校扩招的证据》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的主要受益者来自城市和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造成了一定的教育不平等;同时,教育选型匹配造成“强强联合”,即夫妻双方都是高学历者,这可能会对子代的教育获得形成“代际向下溢出效应”。孙悦博士的实证分析表明,高等教育选型婚配对子代考试成绩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主要机制是高学历父母通过学龄前增加早期人力资本投资和家庭文化资本投资。此外,高等教育选型婚配对农村后代影响更大,弱势儿童群体更需要来自家庭教育的支持。她认为,应该逐步推进农村早教干预和提供乡村幼儿园等基本公共服务。
点评老师们对每篇论文的理论基础、变量构造、实证设定、潜在的竞争性其他解释、影响渠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博士生们从思想碰撞的交流互动中收获满满。论坛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结束。
劳动经济系已将“完成学年论文、通过论坛答辩”纳入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未来,劳经系将每年定期举办博士生论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